“不想上学、晚上失眠……”在一些人“司空见惯”的“上学综合症”之外,却是另一些青少年正在与之对抗的“学校恐惧症”,稍不留神,就会滑向更严重的“灰色地带”。
“学校恐惧症” 按照临床说法,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青少年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 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怖心理,故又称“恐学症”。 与一般青少年在开学时对上学的“排斥”心理不同,罹患“学校恐惧症”的儿童青少年,除了情绪上的厌恶、反抗外,还会有生理上的系列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失眠等症状。 学校恐惧症是通过明显的焦虑和躯体症状的结合而体现出来的对上学的非理性的紧张和恐惧。从专业角度来看,学校恐惧症并非真正的恐惧。 因此,也可称为学校拒斥,其病理根源,实际上往往深深地植根于病态的母子关系。 往往由于母亲需要保持对孩子持续的依恋,而使孩子正常的独立性发展中断。 孩子在恐惧什么?
只要上学的压力不存在,孩子的一切症状全消,因为正是学校成为孩子向之投射冲突的外部场所。有时候,躯体的一些小毛病会加剧这种恐惧。
大部分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少年儿童都有些神经症的特征,但程度较轻,而社会适应较差,其中有少数人属于整个人格的扭曲(即人格障碍),他们往往是稍稍大一些的少年。这类孩子往往更加依赖母亲,社会适应更不成熟。
这些少年儿童的学校恐惧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病而长期缺课者。
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越早回到学校,并坚持下去,则预后越好。
持续不到校,会加剧并固化病理心理。并且,病儿因为从恐惧症中得到额外的好处(例如和母亲在一起,获得物品等),而使病理心理过程被强化。
不可“漠视”孩子的恐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20%的青少年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我国家早在1994年就做过大规模的调查,接近世卫组织的标准。
看来,无论是“学校恐惧症”还是其他更严重的情绪问题,与社会高速发展但心理干预滞后密不可分。
“竞争加剧、压力大、加上父母太忙,跟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这些复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就对儿童个体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困扰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怎么调整心态?
“恐症”不是病,而是一种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现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
一些孩子因为不适应开学后紧张规律的气氛,从而想办法逃学、装病,有的学生上学后还会出现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周身乏力等问题,甚至存在社交障碍、自我封闭等。
如何和孩子沟通?
①引导孩子恢复合理的作息习惯。开学前几天,可以让孩子的心沉静下来。 ②满足孩子在暑假里的最后一个愿望,比如去游乐场好好的玩一天等等。 ③和孩子多沟通,多聊一些在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比如,跟孩子聊聊。 ④和孩子一起整理开学用的学习用具。和孩子一起去商场买一些上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