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无形的生物钟,它能让生理情况随昼夜时间变化而变化,形成“昼夜节律”。
什么时候该睡觉,是人体的睡眠需求和体内生物钟共同决定的行为表现。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而有的人却习惯晚睡晚起呢?
早起早睡or晚起晚睡
或许与351个基因位点相关
2019年,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Weedon博士与同事分析了近70万人的基因组信息,并与这些参与者在问卷上回答的起床时间偏好相关联。
最终,这一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发现了351个过去未发现的相关基因位点。
总而言之,人的昼夜节律会受到遗传变异的影响,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是一种先天倾向。
(图源:Pexels)
但基因绝不是
影响昼夜节律的唯一因素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加之光线、温度、社交活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昼夜节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入睡时间也可能会提前。
(图源:Pexels)
无论早晚睡星人
都要有规律的“生物钟”
无论你是早or晚睡星人,养成一个规律的“生物钟”至关重要。
偶尔破坏生物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不大,然而长期的生物钟紊乱会导致失眠,甚至会增加肿瘤、糖尿病、肥胖、抑郁症的患病风险,所以需要科学调节“生物钟”。
01
保持规律作息
每天同一时间睡觉、起床
养成定时睡觉、起床的习惯,能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生理钟。即使偶尔晚睡,早晨仍要按时起床。
遇到周末也要避免睡懒觉,与工作日的作息“时差”应控制在1小时之内。
(图源:Pexels)
02
提前开启“睡眠模式”
睡前30min调暗灯光,远离电子设备
因外界的环境会干扰昼夜节律,所以要提前将环境切换成“睡眠模式”。
睡前半小时尽量避免使用电子设备(手机、Pad等),将灯光调节成柔和状态。
(图源:Pexels)
03
日间适量运动
下午4、5点最佳,慢跑、瑜伽或散步等
锻炼也能帮助我们调节生物钟,安排适量运动也很有必要。
下午4、5点的时候运动最佳,可适量开展缓和的运动,如:慢跑、瑜伽、散步等。
(图源:Pexels)
04
调整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要规律,睡前2小时不进食
三餐的时间需要调整到正常的时间点,并形成规律。
此外,睡前2小时尽量不要进食,如果感到饥饿,可以喝一杯温牛奶。
(图源:Pexels)
最后总结
你是早睡早起or晚睡晚起星人,或许从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
但基因并不是影响一个人入睡早晚的唯一因素,还有环境、年龄等等。
不管你是早晚睡星人,最重要的是避免出现紊乱的作息。珍惜健康,从调整规律的“生物钟”做起。